這是出自漢代劉向《說苑》卷八之 《尊賢》中的一段故事。
話說齊國大將田忌,被相國鄒忌用反間計陷害,不得已離開齊國,逃奔到楚國。
楚王很早就聽到田忌的名聲,便親自去郊外迎接,并陪同他來到逆旅(即客舍,逆是迎的意思,迎止賓客之處)。兩人剛剛坐下,楚王便急切地問:“先生,現在楚齊兩國都很強大,勢均力敵,互有吞并之意,面對這樣的形勢,我該怎樣應付為好呢?請先生不吝指教!”
田忌似乎早有準備,他胸有成竹地回答說:“要想知道如何對付齊國,這很容易。假如齊國派申孺領兵前來攻打楚國,那么楚國只需要出動五萬人,由一員上將軍率領著前去迎敵,就足以殺掉申孺,凱旋歸來。若是齊國派田居前來攻打楚國,那么就需要出動二十萬人,派一員上將軍率領著前去迎戰,雙方可以打成平局。如果齊國派眄子前來,那就必須發出全部軍隊,由您親自統帥,我也隨同前往,還得任命相國和上將軍,擔任左右司馬來協助你,即使這樣,您僅能保住性命罷了?!?/span>
不久,齊國果然先派申孺領兵前來攻打楚國。楚王聽從田忌的建議,派出一員上將軍,率領著五萬精兵迎戰,結果打了大勝仗,割回申孺的腦袋。齊軍首戰失利,齊王十分惱怒,他打破原來的計劃,改派最得意的將領眄子領兵,向楚國發起新的攻勢。楚王立即調動起全國的軍隊,親自擔任統帥,任命相國和上將軍擔任左右司馬,請田忌隨軍參與指揮,還專門增加九乘戰車保衛自己。雖然盡了最大努力,楚軍還是失敗了,楚王被迫撤軍。
鏖戰結束后,楚王徑直來到田忌的住所:他面孔朝北,先將衣領掩嚴,再拉齊衣袖,然后恭敬地走到田忌面前,欽佩地說:“先生,您怎么會有這樣英明的預見?”
田忌笑著說:“我熟知齊國那些將領。申孺為人,既嫉妒有才能的人,又輕視才能低的人,因此無論才能高或才能低的人,他都調動不起來,只會落個匹馬單槍,這是他兵敗身亡的原因。田居為人,能夠尊敬有才能的人,但卻鄙視才能低的人,在他領導下,雖然有才能的人的作用得到發揮,但才能低的人因為不受重視就自動引退了,所以楚國出動二十萬軍隊,可以與他打個平手。眄子和他倆大不相同,他既尊敬和信任有才能的人,又愛護和使用才能低的人,所以在他的領導下,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的作用,都能夠發揮出來,使得軍隊上下,同心同德,團結一致,士氣高昂,戰斗力很強。同這樣的將領打仗,即使是君王您親自指揮軍隊,能保證本身不傷亡,也就值得慶幸啦!”
文章展讀:
田忌之所以能夠幫助楚王制定正確的作戰方針,是因為他對齊楚兩國特別是齊國的軍事力量、將領情況了如指掌?!爸褐苏?,百戰不殆?!?《孫子兵法》) 。
我們從齊國三位將領的領導藝術上,可以得到如下啟示:
對一個軍隊、群體或一個企業,不同的成員才能有高低,但要讓具備不同才能的人都發揮出他的能力來,象申孺為人,“既嫉妒有才能的人,又輕視才能低的人”,是不行的,如田居僅能做到“能夠尊敬有才能的人,但卻鄙視才能低的人”,也是不夠的,為將領者,其領導藝術是由其道德水準和認知水平決定的,為兵士者,感受不到重視和尊敬,則其心不能被積極調動,更不能主動與將領的思路同心同德,更難以融在一起形成整體。而眄子“既尊敬和信任有才能的人,又愛護和使用才能低的人,所以在他的領導下,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的作用,都能夠發揮出來,使得軍隊上下,同心同德,團結一致,士氣高昂”,這位眄子將軍的領導藝術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體會的。
又如南宋時期,“精忠報國”的岳飛,愛惜兵士,軍紀嚴明,所有的兵士都能感受到岳飛對他們每一個人的重視與愛惜,發自內心與將領岳飛同心同德,萬眾一心,形成威力強大、戰無不勝的“岳家軍”軍團。從中,我們也可以看到岳飛高超的領導藝術。
此文還啟示我們:考慮和處理問題時,是不可帶著私心或偏好的。有私心或偏好,必然產生偏見,使認識走向一個極端,這樣就不可能全面正確地處理問題,就會推動事情朝向一個不好的方向發展。
|